教科研简讯第71期
发布时间:2019-11-26    浏览:171次

图片1

【教学简讯】

志和者 不以山海为远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参加

2019“汉语桥——中美校长交流会”纪实

为加强中美学校之间的交流,并促进校际间的教育合作,10月26日,2019年“汉语桥——中美校长交流会”在郑州市47中隆重举行。来自美国的31名中小学校长访华团成员,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新乡市教育局和郑州市、新乡市的18所大中小学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在新乡市教育局副局长冯树正的带领下,我校郭晓华校长等一行三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图片2

本次交流会的主题为“开放•交流•合作•发展”,旨在推动中美校际之间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进而促进中美中小学生之间的交流。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出席活动并讲话,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活动,实现中美双方人文、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展,让中美友谊之树常新常青。 

在交流会上,我校所展示的智慧课堂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引起了来自美国犹他州教育官员的兴趣。我校教师发展中心王倩主任和英语教师郭蓓蕾主动上前与她交谈,在该官员的引荐下,来自美国犹他州Oquirrh Hills Middle School(奥基尔山中学)的校长DonnaC.Hunter女士来到我校的展位前,希望能多了解我校的情况。Donna C.Hunter女士表示,美国的中学生对中国的文化非常向往,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他们迫切希望能和中国的学生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建立长期联系并加强交流。郭晓华校长表示,我们22中的孩子们非常愿意和美国的孩子们交朋友,希望能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开拓视野,共同品味中西方文化的美妙。

在交谈中,Donna C.Hunter女士谈到了作为一名校长最大的挑战,并表示想听一下郭校长的看法。郭校长微笑着说到,他认为要教会孩子爱与责任,并让孩子去传递爱与责任,温暖身边的人,回馈社会。郭校长的回答引起了Donna C.Hunter女士的强烈共鸣,她说,她一直都在尝试如何让她的学生感受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Donna C.Hunter女士还风趣地说,今天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愉快的交谈之后,郭晓华校长和Donna C.Hunter女士分别代表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和OquirrhHills Middle School签署了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的合作意向书。此次签约对我校意义重大,这是我校首次与美国的学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对我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签约仪式结束后,Donna C.Hunter女士郑重地交给郭晓华校长一份礼物。这是美国犹他州Oquirrh Hills Middle School的学生们写给中国学生的24封信。Donna C.Hunter女士说,希望郭校长能将这些信转交给22中的孩子们,也非常希望能收到22中孩子们的回信。她说,她的孩子们如果能收到中国朋友的回信,会非常开心的。

图片3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回到学校后的我们马上行动起来。我校英语组教研组长边红满老师组织七年级3班的学生们给远在美国Oquirrh Hills Middle School的学生们回了信。孩子们在回信中纷纷表示,期待美国的朋友能到中国来看看,到我们二十二中来看看,真诚地希望能和美国的孩子们成为朋友!

边红满老师和七年级3班的孩子们还为美国的学生录制了视频,欢迎并期待美国的朋友们到我们学校来!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新乡市第二十二将会以此次与Oquirrh Hills Middle School缔结友好合作学校为契机,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去比较、去思考、去合作,把自己置于世界教育坐标中,力求加强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向基础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全球素养迈出重要的一步!

家校并肩话教育 不忘初心共守望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成功举办家长学校活动

每一份温暖的教育,都是从相知开始,于相携中升华。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实现学校德育整体化、全程化,增强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能力,不断完善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三善”(善学、善鉴、善谋)家校协同管理的育人体系,学校积极探索新方法,建立新途径,多措并举,近日,家长学校圆满落幕。





图片4

(一)名人指路

10月20日上午,我校三个年级千余名家长齐聚新乡市平原艺术文化中心,共同参与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所作的《做好父母 放飞孩子》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俞老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指出成功的七大要素分别是:好奇、坚毅、自我控制、社交情商、热情、感恩和乐观,而这七大要素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俞老师建议家长朋友们多采取鼓励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读书的习惯。这一场饕餮盛宴,引起家长们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余音绕梁,未能到达现场的家长通过网络直播也进行了同步学习。

(二)专家分享

俞敏洪老师讲座的余热还未退去,10月26日、11月2日又分两期举行家长学校和家长会活动,七年级全体家长积极响应,踊跃参加。本次家长学校以七年级17班为主会场,其他各班通过网络共享同步进行。10月26日上午,家长们聆听了学校党总支书记赵振亚所作《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修身齐家育君子》与“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赵方强老师所讲《只要心怀远方 自有丰年可望》两场报告。赵书记立足理论高度,指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家长责无旁贷。赵方强老师充分发挥其多年班主任经验,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的描述和讲解了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帮助每一位家长找到成功家教的支点,让每一位家长都具有培养成功孩子的能力,为家长们提供一个全面的交流平台,从而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家长从小处着眼教育孩子。家长们认真聆听,频频称赞。

11月2日上午,新乡市模范班主任杨飞云老师分享了《家校联合,共筑成才之路》讲座。杨老师主要从教研组团队展示、学习现状和各科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的描述和讲解了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帮助每一位家长找到成功家教的支点,让每一位家长都具有培养成功孩子的能力,为家长们提供一个全面的交流平台,从而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最适合学生自己的就是最有效的。她主要强调了初中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以及初中阶段每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久旱逢甘霖,杨老师的讲座犹如一场及时春雨,给困惑迷茫中的七年级新生家长朋友们指明了方向。

与杨老师一起带来精神大餐的,还有我校专职心理老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绘画心理分析师郭娟老师。郭老师为家长们进行了《如何看懂孩子的画里话》心理健康讲座。绘画是孩子表达自己的载体,更是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郭娟老师从一幅幅孩子的画入手,为家长们展示了应该如何看懂孩子的画,并解读了绘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成人在孩子绘画中应起到什么角色,应该怎样通过绘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等问题。郭老师从画面的整体大小、位置、人物距离、画面内容等方面交给大家最简单的解读孩子绘画作品的方法,以便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性格特点。家长可以根据绘画分析出的内容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三)家校共话

家长学校活动结束后,各班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介绍班级的文化建设和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家长会后很多家长主动留下来与班主任老师们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探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班级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家长们就家长学校活动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坦言要积极相应学校的号召,努力做合格家长,家校携手,共育孩子美好未来。

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积极开展家访活动。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荣誉称号。谋定而后动,筹划在前;筑梦而先行,成功在后。不忘教育初心,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牢记育人使命,共育孩子的美好未来,正是我校坚持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目标。依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有了方法;因为方法,家庭教育效果显著提高;借助效果,学生家庭教育有了保障。家校勠力同心,为弘德学子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河南省数字化校园标杆专家复核组莅临我校检查工作

为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格局,推动新乡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9 年度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办科技〔2019〕208 号)文件精神,我市组织全市中小学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评估认定工作。

图片5

本次数字校园标杆校评估认定工作分学校自评,现场查看,推荐上报,专家复核四个阶段。在学校自评、现场查看的基础上,全市共遴选出28所学校推荐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标杆校评估认定,我校是其中一所。

2019年11月13日上午,校信息中心主任侯宗国在市电教馆代表学校从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用户信息素养、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对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并接受了四位专家的质询,专家们对我校的5D智慧课堂经验和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9年11月15日上午,省复核组的2名专家在市电教馆张华馆长的陪同下,来到我校进行了现场复核。郭晓华校长和赵振亚书记陪同他们对我校的信息化设施进行了检查,郭校长介绍了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教师发展中心王倩主任对校本5D智慧课堂教学经验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复核组组长(洛阳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郑朝辉对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希望学校能把5D智慧课堂的经验和理论形成文字材料进行上报和推广。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全面推进 “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体艺强校、书香润校、环境美校”六大治校方略,按照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数学化校园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活动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

 

梦想指引方向 名师引领提升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成功举办第九届“名师讲堂”

为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9年11月26日下午,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教育发展联盟第九届“名师讲堂”在向善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名师讲堂由河南省特级教师姜中立老师主讲。姜中立老师围绕“做一个有梦想的老师”主题,做了一场精彩演讲。二十二中全体教职工及二十二中教育发展联盟——市十六中、市十三中和二十二中开达校区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最富朝气,青年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姜老师以“做一个有梦想的教师”为题,以自己的工作成长经历为例娓娓道来。他从青年时拜师学习到后来带徒授艺,到带领学生参加物理竞赛;从研究教学目标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发展变化历程,到对情景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与心得。姜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详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令人深思的启迪,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会心的笑声,老师们感动不断,受益匪浅。

姜老师还寄语青年教师要心怀梦想,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培训、竞赛等成长平台,不断努力,迅速成长为一个政治合格、业务精湛,教学独具特色的新时代合格教师。

图片6

学校党总支书记赵振亚最后总结:姜中立老师的成长之路诠释了名师的的成长轨迹:唯有不断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主动反思,认真实践,科学总结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赵振亚还强调树立梦想、目标的重要性。梦想引领方向,目标决定高度。青年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担当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不断攀登创新高峰。青年教师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担当负责。

市二十二中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名师骨干等优质资源开展校本培训,本校名师教学有特色,理论易理解,校本培训贴近一线,更接地气。通过系列培训活动,市二十二中发展联盟校形成了拜名师、学名师,钻业务,搞研究的浓厚氛围,教师业务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优质资源惠及广大学生。

优秀文章交流】

教海拾珠——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

语文组   谷苏乡

前不久,董卿在获得“星光奖”的时候,她手握奖杯、目光炯然的说到:“歌德曾经说过:‘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而我在读了卉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一书后,想说:“没有在长夜思考过的人,不足以谈教育。”

卉老师的书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思考和感悟,在一线教学中,他以深切的关注体察着学生和老师的真切感受,发现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读他的书,似教海拾珠。让我也不断思考、追问,就如在看人间风和月,在听世间平仄声,风光无限,余音绕梁,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熟知并非真知

书中提到黑格尔曾经说过:“熟知并非真知。”就如武术界的古语:“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前三年获得的是熟知,而后三年获得的是真知。我们老师可以分为刚入职的新老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老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和优秀老师的差距在于能否有反省的自觉性。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让自己由一名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点。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说过,教学中常常有“黑洞”存在。“重新认识课堂,不能停滞于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也不是懊悔自己课堂的不足,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批判中建设,敞开胸怀面向未来。”

以美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反思自我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究竟应当是怎样的?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外界和内在的因素,我们的教学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枯燥感。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给理性以热烈而真诚的情感关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以美的方式展开教学。这种美的方式,有情感的美、有人文的美、有教学艺术的美。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老师们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还要有文学、哲学的知识储备。在今年的教师节上,习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做“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就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呈现美的教学的要求。

课堂上,我在面对学生时。我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是真真切切的人,他们不能沦为“物”。课堂上,一群生命一起生活与成长。我们要能感受与体会到思维自由、心灵舒展、生命勃发、千姿百态。每当我与学生清澈的目光相遇,我心中就会感到非常愉悦。那是无声的交流,是一种理解和默契,透过这目光,我感受到他们倾听的专注。我们的课堂不只是知识的圣殿,更是情感和心灵交汇的乐园。

真正的听

“有两种场景在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一种场景是,一位教师带着群学生,教师在前,学生紧跟其后,不越雷池一步。另一种场景是,一位教师和一群学生,学生在前,自己摸索着往前走,教师在学生后面,当学生前行的方向出现大的偏差时,教师就跑到学生的前面,指一指路,然后又退到学生后面,或者来到学生中间,为学生加油鼓劲。”这是卉老师笔下的两个课堂,这何尝不是我们现实中常见的课堂情况呢?   

那么,我们期望的课堂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还迷恋第一种场景的话似乎需要提醒自己:该刷新观念了!我非常喜欢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了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兴味盎然,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这就是我们理想中课堂的样子。蒙田在《论想象的力量》中写道:“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对课堂的想象,就是为了改变现实的课堂,从而使想象成为现实。面对课堂,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想象。审视现实,有了思考,也就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对照现实,有了想象,也就能积攒前进的力量。思考力、想象力,都是课堂教学的生产力让思考与想象照亮课堂的现实与未来。

今年我担任了初三3班、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观察学生。因为我有一个困惑,我讲的投入,内容也很全面,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学会?在他们听讲时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在听讲,但是不是真正听懂了呢?真正的听是教师所讲的与学生所讲的是彼此关联的。也就是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应是顺水推舟的“接着说”,而不是另起炉灶的“重新说”;紧承其后的教师的讲,既基于学生的想法,有提升了学生的想法。仅仅听懂,这只是开始。学生在听的时候要能够内化,能够表达,能够生成。我们教学的作用只能是组织一些条件,以促进对另一种行为、另一种知识的探寻。

提问之后的教学艺术

卉老师在书中针对教师提问,这样写到:老师提问后,往往期待学生能立即举手作答,因为这样就显示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但是教师是否想过,学生面对问题能立即举手作答,恰恰可能说明问题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面对问题,学生是需要思考的,而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教师应当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教师应该追问自己,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是否有适度的挑战性?提出问题之后,是否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一次优质课作课比赛中,我提出了问题,满心期待着学生们能够积极回应,可是学生们并没有如我所愿。我非常着急,害怕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那可是公开作课啊!然而,我发现现场的听课老师也非常安静,大家也在思考。对老师都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快应答呢。一分钟、两分钟,时间静静的流过,学生慢慢有人举手,一个、两个、三个,思考好的学生大胆的举起了手,回答的声音也不再是紧张小心,用词也更为准确。这几分钟的思考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在组织语言,我们的教不只是为了完成我们的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得到提升。

我们再进一步设想,提问后,学生思考了,思考后学生要举手回答。卉老师在此又提出“别让举手成为摆设”。举手,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信息,已改进教师的教,支持学生的学的手段与方式。教师应当向学生说明。我们要获得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举手之后,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于举手的学生,教师要认真细致的注视到每一个,与他们目光相遇,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肯定与欣赏。而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要视情况灵活地处理。举手事小,如何对待举手,却是马虎、敷衍不得的。说到底,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创建真诚、安全、和谐、向上的课堂文化。

质疑的魅力

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问:“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没有”。每次听到这样类似‘对口令’的走过场式师问生答,我总会想:教师为何要提这样的问题呢?为何这样的场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课堂上呢?学生真的没有疑问吗?学生何时有疑问呢?是不是等到教师组织学生质疑时,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呢?

小孩子常常天真地问:月亮为什么跟我走?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狗为什么总追猫呢?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疑问自然而生。可是,他们长大后,伴随着学习,疑问都消失了吗?还是有疑问却不表达了呢?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有着很多“是什么”与“为什么”,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说出来。随着年龄增长,不是他们没有了疑问,而是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目光。他们担心把自己不知道的说出来,会被他人嘲笑。在课堂上,他们常常有所顾虑:教学进行到这里,别人没有疑问,倘若我还有,是不是说明我没听讲啊?我的课堂学习效率低,或者是因为我“笨”呢?有着这样的顾忌与担忧,于是他们就把疑问隐藏于心底了。学生不问,还因为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随时提出疑问的机会。

很多时候,学生有没有疑问,主要是看教师的教学需要。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随时质疑呢?原因很简单,学生突如其来的疑间,会干扰、打断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无法按教师的预设与意愿进行下去。说到底,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麻烦”。即便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那也是为了装点课堂门面。疑问的表达,变了味,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恩赐”。

学生不表达疑问,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有教师的缘故。学围绕着教、一刀切式的设计,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压抑了学生自由表达疑问的兴趣与热情。疑问与学习相伴,因每个人的认识中存在着空白与困惑而在各自的头脑中生成。疑问具有个体特性。学生有疑问,是学习过程中很自然的表现。学生将疑问表达出来,是深入思考、主动学习的表现。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哲学家罗素曾经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我们要追问的是,罗素直的没有问题了,还是环境原因或自身原因让罗素有疑不问了?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疑是思的开始,问是行的起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更要支持学生把疑问表达出来。而让疑问得到表达,需要教师创设宽松、安全而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反思,是学生安安静静地配合教师上课重要,还是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会主动地交流、批判性地思考乃至不循规蹈矩断质疑重要。即便当下的疑问很肤浅甚至不当,但这些在教师看来有漏洞、不完美的疑问,恰恰可能孕育与成就未来的精彩。

让疑问得到表达,需要教师建立学生质疑的“绿色通道”。学生有疑问,既要倡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去解决,也要鼓励他们与他人交流、讨论。就质疑的时机来说,课堂上随时质疑是可以的,课后质疑也是可以的,即学生把疑间暂时记录下来,下课后再和教师探讨。

卉老师在教学中,倡导每名学生开设“问题银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有问题而缺乏与教师、同学探讨的条件与时机,可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就相当于存进“银行”。之后,在合适的时机提取出来与教师、同学交流。就质疑的方式来说,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可以的;通过电话、短信以及QQ、微信等多种方式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的。教师要注意的是,疑问的表达,有时可以在公众场合,有时需要私密空间。所以,应保持质疑问难交流渠道的畅通,少一些类似上述课堂中的“集体行动”,多一些个别化交流方式个性化教学手段。

我第一次担任A模式班级的教学时,尝试着让学生大胆质疑。在教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我让学生对文中的“笑”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对人物进行矛盾性分析。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畅所欲言,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甚至下课了,还有学生围着我不断分析讨论。后开,我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用信件的形式写下来他们的分析,然后邮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人意料的,我们竟然收到了编辑的回信,肯定了学生们的分析,并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这个回信,让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体会到了敢于质疑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

山泉在山涧自然流淌,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这是我们向往的景与境。学生的疑问,也应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淌。我期盼着学生主动举手——“老师,我有个问题……”或者,课后,学生追着教师,递过去一张纸条——“老师,我有个疑间让疑问自然流淌出来,让疑问得到表达、生长和发展,也就是教师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教育不只是“传道受业解惑”,更是“唤醒”孩子内心对自我的认可,“唤醒”孩子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种“唤醒”也会成为一种可贵的精神传递,在一届又一届学生心中不断延续。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背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也是独一无二的,老师给予他们的教育也将在他们的生命中书写独一无二的篇章。陪伴、理解、包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唤醒孩子的心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请坚信,教育的效果也许不是立竿见影,但一定能让孩子们有所触动和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们也在成长蜕变,我们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成长,我们在经典的阅读积淀中成长,我们在自我的修养提升中成长,把教学当做一份事业,用心地踏踏实实地去做好。

(本期主编:王倩 孙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