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简讯第69期
发布时间:2019-09-30    浏览:189次

图片1

【教学简讯】

开展结对帮扶 助力脱贫攻坚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春雨行动”获表彰

图片2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与封丘县陈固镇初中通过结对帮扶,长期坚持开展“春雨行动”。在乡村学校“中招体育加试”、“中招实验加试”、“美育下乡”“学生心理辅导”等急需帮扶环节,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派出理、化、生、体、音、美等各科优秀的名师、骨干开展活动,扎实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切实发挥我校“全国文明校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所帮扶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8-2019年度教育精准扶贫 “春雨行动”中,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王倩老师被评为先进个人,张映、郭娟、沈蕊、平刘社、慕松青、陈芳、王玮等六位老师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金秋开学季,教师充电忙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邀请周凤琳老师做专家报告

2019年9月3日下午,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邀请河师大附中周凤琳老师在向善楼四楼会议室做了《让集体备课真正发生》的精彩报告,报告由教师发展中心王倩主任主持,200余名教师聆听了这次报告。

图片3

周凤琳:河南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十佳”班主任,省中招命题组成员;曾获全国首届“圣陶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做作文专题讲座12讲,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

报告会上,周凤琳老师从制度保障、活动形式、核心内容、主题教研、集体备课、提供平台六个方面就学校集体备课做了详细的阐述。周老师讲到,备课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无备课上课是教师的渎职行为。备课以个人为主,而集体备课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最佳方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要形成制度,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题发言人,避免将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会场上,教师们认真听讲,时不时埋头记录,对周凤琳老师的敬业态度、学术能力由衷佩服,收获颇多。

最后,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赵振亚书记做了总结发言。赵书记说,有付出才有回报,周凤琳老师在如何集体备课方面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对二十二中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师有特别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对于提高教研组长的学术领导力、教研组教研水平都有很大的启发,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作为全国文明校园,今后会在教师培训、教研组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将二十二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得越来越好。

家校同发力 服务正当时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纪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服务民生,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新乡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指导精神,我校切实开展中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做到了有序推进,效果良好。

图片4

校长郭晓华9月17日参加了在卫辉召开的课后延时服务现场会返校后立即召开行政联席会,成立了以校长郭晓华、党总支书记赵振亚为组长的课后延时服务领导小组,下设课后延时服务安全工作小组、课后延时服务执行监督工作小组等,并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确保实现学生自愿,家委会管理,学校运作,群众监督。做到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合理分工,着力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工作。

 9月20日上午,新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修国,基教科副科长傅廷伟一行莅临我校调研“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在听取了郭校长和赵书记关于我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准备情况汇报后,李局长认真阅读了我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高度赞扬了我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准备充分,方案详实可行。李局长同时观摩了我校阳光大课间,参观了校园文化建设,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9月24日下午,市教育局督导组组长陈玉伟、胡雄彦和刘卫宇一行三人到我校进行课后延时服务专项调研督导工作。在翻阅了我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相关材料后,奔赴各个教室和操场观看了作业辅导和社团开展情况。对我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按照既定方案扎实开展给予了高度肯定。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以知识回顾与能力拓展为主,安排各学科教师对已学知识进行阶段回顾与辅导、答疑,或指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

为更好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成效,在知识回顾、能力拓展为主线的基础上,市二十二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大各类综合实践课活动力度。打破班级界线,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每人参与一种特色课程,保证每周活动一次。此举将课后延时服务与书香润校、体艺强校的治校方略有机结合,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延时服务,是学生家长的需求,也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二十二中将进一步完善课后延时服务各项机制,积极开发建设各类课程和社团活动,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齐发力的良好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这项普惠性、公益性的教育服务工作做得有特色、有内涵、有质量、有温度。

春雨润心田 帮扶再出发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春雨行动”纪实

9月26日下午,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心王倩主任的带领下,我校“春雨行动”小分队再次出发,为封丘县陈固镇初级中学的师生们送去了一节精彩的数学示范课,课后我校教师又和陈固中学的老师们就七年级数学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受到了陈固中学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图片5

我校七年级数学教研组的王道璐老师展示了一节《乘方》的示范课,王老师通过连续对折纸30次的高度可以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的情景引入新课,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类比小学时相同加数的加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接着通过“接龙挑战”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典型例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乘方运算,并挑选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最后通过观察归纳出乘方的符号法则。王老师时刻关注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就王道璐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校七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吴述展老师与陈固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吴老师首先对王道璐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其次就陈固中学的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吴老师指出,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方法,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要保证每一节课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吴述展老师也是一位有着20年班主任龄的优秀班主任,他就听课时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自己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的做法,给出了习惯养成的建议。在场的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吴老师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法,在场的每一位老师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春雨行动”一直以来都是我校高度重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我校注重与被帮扶学校的沟通,了解对方所需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将真正的“干货”带给被帮扶学校的教师,将可操作性极强的学习方法,带给被帮扶学校的同学们。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我校“全国文明校园”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秀文章交流】

学校教育就是过日子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的德育故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德育工作怎么做才能深入人心?以德育处为抓手真的有效吗?学校教育到底要追求什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位名校长与他所在学校的德育故事。

于会祥,北京育英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入选教育部首批校长国培指导专家。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改,提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新做法,但是学校的本质没有变,这就是育人。如果说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那么德育工作的成效就决定着这条生命线的高度和长度。”近日,以“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在四川乐山召开。会上,于会祥与参会者分享了育英学校的德育故事。

一扇坏门: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学校生活的第一要务是唤醒、激活学生。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允许学生犯错,引导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才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育英学校校长办公室对面的卫生间,有一扇特殊的“门”。2012年学校进行改造,将所有卫生间的门都换成了新的,但刚刚换完第二天,一扇门就被学生敲出了11个小坑。时任总务主任找到于会祥说,这个卫生间来往的客人比较多,门上敲了这么多小坑,是不是对学校的影响不好。

于会祥则另有考虑,他认为校内的一草一木,都代表着学校的自尊,门上出现这11个小坑,不管是学生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都是教育的资源。于是,在这扇门旁出现了一张纸,上面写道:“门的脸面,你的尊严。”

如今,7年过去了,这扇门上依然是这11个小坑,没有更多。有一名同学听说这个故事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永远的第11个凹坑,永远的文明》,贴在了这个门上。明年,学校将把这扇门“请”进校博物馆,永远珍藏起来。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它将不断地引领育英学校的学生越来越文明,哪怕是在卫生间。

“‘德’这个字太沉重了,对这些天真烂漫、懵懵懂懂的未成年学生而言,不要轻易用我们的成年人对它的理解和标准去评判、去教化。我们的确是要‘德育为先’,但是在管理当中,对未成年人而言,我们成年人说的‘德’,是要去思考如何让他们接受。”

一场讲座:学校是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

“学校是学生的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同伴则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帮孩子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样孩子们才能喜欢这个学校,他们的生活才有意义。”

在最近一个主题为“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育”的大数据调研中,学生给出的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渴望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人”。“在学生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于会祥说。

这就不得不提“育英学生大讲堂”。这个校内讲座每周一次,同时开四个讲堂。同学讲、同学听、教师辅导。只要对主讲人的话题感兴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可以报名参加。

这一场场讲座看似普通,却在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舞台,让有梦想、爱钻研的学生分享他们所热爱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个人经历,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示风采与提升能力的机会。它在整个校园中掀起了一股“人人为师,互相求学”的学风。

一份工作: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基地

于会祥说:“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主动承担各种不同的生活角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建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人格。”

近些年,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不过,于会祥从来不怕育英学校出现这种现象,更不担心育英学子走向社会后缺少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他的秘诀就是一份特殊的“工作”——高中的小学段实践岗位课程。

学校不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地,更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基地。在育英学校,所有高中生都有一门小学段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是到食堂去择菜、分饭,或是去教学楼做保洁、保安……于会祥坦言:“这些孩子毕业以后很难再有机会从事这些工作,但这份体验经历,将教会他们尊重每一份职业、尊重每一个人。”

此外,到小学去做志愿教师也是高中小学段课程内容之一,备课、上课、辅导、答疑,甚至做班主任。低年级学生与“学哥学姐”们亲切互动,看到了身边的榜样;高年级学生站在讲台上,也就踩在了责任的肩膀上。“孩子们把责任心激发出来了,一切就好办了。他都当老师了,他好意思欺负小学生吗?”于会祥笑着说。

一道风景:学校花园里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

在育英学校的花园里,有五六十棵桃树。一到秋季,果实挂满树梢,但没有学生擅自去采摘,而是让桃子静静地挂在枝头,久而久之,自成一道富有韵味的风景。这正是学生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学校的品位与格调。根据这个观察,学校将“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作为学校的校风,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爱因斯坦说:“当学生把学校教给他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于会祥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育英学校的老师们,他认为教育就是过日子,德育工作的关键不在德育处、教育处,而是在无处不在的文化,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中,在师生的举手投足间。

原载:《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人物

(本期主编:王倩 孙俊坤)